KB体育appKB体育app中国新闻奖是全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按照“导向正确,内容真实,新闻性强,社会效果好”的评选原则,每年都会评出一批有分量、有特色、有影响的精品佳作。这些优秀新闻作品从不同角度、以多样表达的形式展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唱响自信自强、团结奋斗的时代主旋律,发挥了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引领作用。
获得中国新闻奖是每个新闻人的梦想,但要获得这份荣誉,作品要具备三个“经得起”,经得起受众的检验,经得起专家的检验,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尽管获奖作品反映的内容不同,关注点各有侧重,类别丰富多样,但好的新闻作品有个共性,它们都是记者“蹲下去”“深下去”“融进去”的产物。
能否“蹲下去”,先是个立场问题。新闻从哪里来?这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命题,“马新观”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形成的关于新闻的看法或观念。在对新闻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上,“马新观”作为一种唯物主义新闻观,当然认为新闻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因此新闻工作者“蹲下去”,在火热的劳动生活中发现新闻线索,就成为新闻工作者自觉践行“马新观”的初心使命,而实践也证明,正因为“蹲下去”,新闻人挖到了新闻富矿。
能否“蹲下去”,这是个态度问题。“蹲下去”就意味着新闻人采取的工作方式不是远观,而是要走近新闻点,贴近报道对象。“蹲下去”意味着它的报道视角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而是一种平起平坐的倾听和对话,这样,作品才会有更多感同身受的体会。
记者要蹲到哪里去?答案是蹲到现场及有历史记忆和时代烙印的地方去,到了现场,才能抓到“活鱼”,获得新闻线索、写作素材,也使内容有新鲜感。到了有历史记忆的地方,当即会看出事物前后的变化,时间自带故事。而带有时代烙印的地方,它的重要性自然也就凸显出来了。
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重大主题报道作品《神山村三日》,是记者采访了全村70户人家后写成的。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系列报道作品《记者调查·羊皮去哪儿了?》,该文记者采访的行程达4千多公里。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作品《“小田变大田”引出“农田四变”》,是记者在采访了马鞍山市的10多个村庄,寻访20多位改革亲历者,积累梳理了10多万字素材的基础上,总结出“小田变大田”改革的动因、难点、经验和效果。
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网络新闻专题作品《村里最远的那一户》,同样也是记者“蹲下去”后的收获。2020年8至10月,湖南日报·新湖南派出14路记者,从“精准扶贫”的首创地十八洞村开始,采访到的14户人家分布面很广,分别来自湖南省14个市州中的14个村庄。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同行1800多公里,跟着货车司机跑长途》是一篇深度调查报道,人民日报记者坐上大货车,从山西临汾一直到广东佛山,与货车司机同行1800多公里,历时46个小时,真切感受货车司机以车为家、与路为伴的辛勤奔波,也对多部门加强货车司机权益保障的努力和举措进行了验证。经过这段旅程,记者对货车司机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有着更深切的体会。
记者只有“蹲下去”才能更了解社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蹲下去”才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可以让记者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和鲜活的细节,“蹲下去”,走到百姓中间,听群众的心里话,获得真实的感受,这是记者写出好作品迈上的第一级台阶。
光“蹲下去”还不够,还需要“深下去”。“蹲下去”基本上是一个态度问题,而“深下去”关乎到对内容的消化与处理。
“深下去”意味着一种角色的转换,“蹲下去”,记者是以一种观察者的身份,而“深下去”,记者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发现者,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办法的机率也会大增。
如果说“蹲下去”使作品保持鲜活性与温度,那么“深下去”,经过从事物表层的观察到深层意义的开掘,这就使作品有了厚度。
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消息《大山里的百灵鸟——冬奥开幕式上,唱着奥运会歌的山里孩子》,这个作品只有三分钟时间,却传递出丰富的意蕴。这是对一个在冬奥会上演唱歌曲的小乐队成员的采访录音,该作品的第一层意思是来自河北省阜平县马兰乡的小女孩子说出的信息,她的感受,以及音乐带给了她什么,它就是一个新闻点。但这个消息作品好就好在它不停留在此,而是挖掘了邓小岚老师的故事,作为老新闻人邓拓的女儿,退休后来到生养他的第二故乡,用自己的特长回馈乡亲们,让孩子们从小接受音乐的熏陶,这是第二层意思。还有第三层意思,编导采访了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他由衷赞叹这些来自脱贫摘帽后的大山里的“小百灵鸟”身上的精气神。在这个节目里有当事人的原声,还有她背后的故事,以及传递出来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这就使作品的内容更加厚实。
作为首部反映新时代道路和成就的电视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五集大型电视政论片《新时代》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件作品首先从理论上阐明中国已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坚持人民幸福是最大的人权。编导用海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从不同角度阐释新时代的本质内涵;其次,本片用大量鲜活的事例,展现中国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成就,不断提高的人权法治保障水平。从56个民族同步摆脱贫困,到大力推进协商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解读以人民为中心的的发展道路;再次,摄制组的足迹遍及海内外,既呈现了中国人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又从一个个命运与共的故事里,印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本片逻辑严密,论述层层推进,是用影像讲好故事的一次成功尝试。
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评论作品《对“时时放心不下”来源的追问》,在写法上解决了评论写作中可读性、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是评论写作的一次大胆突破。本文采用推理式的写作方式,勾起读者的好奇心,随着层层剥笋的叙述展开,不断地挖下去,深下去,信息量逐渐加大,最后升华提升,凸显人“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的品质。这篇评论写得活,改变了传统的板起面孔讲道理的话语表达方式,用生动、鲜活、接地气的语言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时刻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这篇评论甚至把“我”摆进去,让作品平添了亲切感和说服力。
《记者调查·羊皮去哪儿了?》以设问开始,内蒙古作为年出栏6700多万只肉羊的畜牧业大区,加工率却不足10%,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报道团队深入到牧区、羊皮生产厂家、政府管理部门中,在实地调查中,有意识地收集破解难题的各种建议。它已类似于一份高质量调研报告,既发现问题,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报道显然更有价值。
通讯《“小田变大田”引出“农田四变”》的记者在采访、调研中敏锐地发现有些农村地区存在土地细碎化问题,这个选题很有“干货”可挖,顺着已有的线索,记者经过了大量实地调研,对当地发生的“农田四变”(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差田变良田、蟹田变稻田)现象深有感触,如何靠土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拓宽乡村振兴路,记者进行及时的报道。这篇报道是2022年9月发表,2023年2月13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KB体育平台,明确提出要“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他们写出了和时代同频共振的作品。
“深下去”是表层向深层的开掘,作者对报道对象及其所涉及的社会现象的沉思和真知灼见。因为信息的扩充,作品更加充实丰满;因为充分的材料和严密的逻辑,使得作品更有说服力;“深下去”,对事件背后的社会现象、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作品自然就更有穿透力。
讲好故事离不开创新表达,这样作品才会更好听、好看。“融进去”,更多的是指方法上的出新,创新可以从内部开始,沿着传统的路径不断深化、开掘,也可以是一种新的组合,意味着作品样式从单一走向复合,叙事从封闭走向开放、链接,表现手法从传统走向传统和现代的交融。
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电视新闻专栏《相约冬奥》是河北广播电视台的一档以北京冬奥会为主题的日播栏目。它采用万花筒式的拼盘结构,让各板块内容独立成篇,又合力烘托主题;以赛事报道为依托,以冬奥故事为抓手,特别是普通人的奥运情;现场播报和制作好的内容穿行,实景拍摄与动画模拟自然切换,为观众奉献了一场互动体验感十足的冬奥报道。
井冈山市的神山村是有着光荣革命历史和鲜明时代印记的村庄,是体现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的一片热土。《神山村三日》作为蹲点调研类报道,以鲜活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习踏访江西神山村的情景,讲述神山村的发展变迁,描述了脱贫山村美好的面貌与幸福生活,反映了乡亲们对习的深情厚谊。《神山村三日》里,它既有记者的采访、亲身感受,又有历史回溯,特别是大胆地运用对话式的场景还原方式,融进了纪录片式的创作方式,这种多视角、多维度、主客观结合的方式成功地描绘了脱贫山村美好的生活。
消息作品《小岗牵手北大荒》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从小岗村一次喜人的丰收入手,引出“农业航母”北大荒助力“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故事。这篇作品如果你只写小岗村的变化,或者说光写北大荒自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就不容易出新,有专家认为,这篇消息的作者把一“小”一“大”对接起来,就有了新闻点,形成一对“新的组合”,这就有了亮点。两点一线,串点连线,同样是一种有效的以点带面的写作方法。
《村里最远的那一户》是一篇在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的作品。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但是怎么样来具体表现“一个都不能少”?记者找到一个“小切口”,寻访各个村庄里面住得最偏远的那户人家,如果住得最远的那户人家的贫困问题解决了,就更有说服力了。事实上,最远的那户人家系着最深切的牵挂。这篇作品的新意来自三个方面:第一,点面结合。多个村子虽然都只写一户人家, 但当14户人家的故事汇聚在一起时,就让人切实感受到乡村的巨变;第二,记者用“望远镜”,望到最远的那户人家,又用上“显微镜”,从一个个个体的日常生活中看农村生活实实在在的变化;第三,多种呈现形式,高清视频、手绘地图、文字稿件有机融合,“新的组合”使作品呈现了新的面貌。
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的融合报道类作品《新千里江山图》是优秀传统文化成功“两创”的典型案例,它获得了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千里江山图》把传统文化和“非凡十年”的发展成果结合起来,绘就了一幅新时代的“千里江山图”,实现了“硬新闻”的“软着陆”;它用传统视听手段和VR技术结合,形成又酷又炫的风格,有效吸引年轻受众;它将绘画、音乐、舞蹈、动画、视听等多种元素进行融合,成功完成了跨媒介叙事,多种元素的叠加没有违和感,反而形成了良好的化学反应。
时代在变革,新闻题材、创作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新闻人获取新闻线索的机会或许变得更多,内容甚至不再是稀缺资源,面临着更为繁多复杂的“矿脉”,但“蹲下去”“深下去”毫无疑问会使你更接近事实,更接近真相,也更有可能让人产生共情。而随着受众接受方法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也将以其隐秘的姿态形塑全新的传播,新闻作品的样态样貌异常丰富,而此时“融进去”将会带给我们的作品一种全新的体验感和品质。(作者陆绍阳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本文据作者在中国新闻奖研讨活动上的发言整理)
Copyright © 2002-2023 kb体育(官方网站)登录-Apple App Store-KB SPORTS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16010407号-1